close

環保意識已漸漸在食衣住行各方面被受重視。如同「綠建築」,廣義的說就是「環保建築」,其中重要的一環就是節約能源;而「綠珠寶」(ㄣ...我自己叫的啦)也就是「環保珠寶」的意思,重要的爭議點就是在探討「黃金的代價」。

去年十月,New York Times刊登一系列驚動美國珠寶界的文章~The Cost of Gold(http://www.nytimes.com/2005/10/24/international/24GOLD.html?ex=1144555200&en=d433cd9f6029485e&ei=5070

今年二月一項「No Dirty Gold」的運動(http://www.nodirtygold.org/)也展開,已有八間世界領導的珠寶品牌加入此運動,宣示不用骯髒的黃金,其中的大家熟知的Tiffany、Cartier、Paiget、Van Cleef & Arps、Zales等知名品牌。黃金的代價是什麼呢?為何黃金變骯髒了呢?以下僅以我所知的略述。 

30 TONS AN OUNCE 
1盎司的黃金至少要從30噸甚至到100噸的岩石中提煉 (1盎司約30公克,1頓約907公斤)。一個大略的估算是一只18K的戒指至少會產生20噸的廢土,也就是1萬8千公斤。這些土到哪兒去了? 

OPEN-PIT MINING 
露天採礦。從地表挖取岩石土壤而不是在地底下挖礦坑。岩石土壤被鬆動暴露在陽光與雨水之下會使得岩石中的硫化物(sulfides)與氧氣起反應產生硫酸(sulfuric acid)。同時也釋放出像鎘、鉛及汞的重金屬,滲入地下含水層嚴重污染水源,造成附近居民沒有乾淨的水喝。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生態問題。例如在2001年全球最大間的採礦公司在賣掉在巴不亞新幾內亞的礦地後留下一片超過2400英畝被破壞的雨林。 

CYANIDE HEAP LEACHING 
氰化物堆浸濾法。這是至70年代開始廣泛被使用開採黃金的方式,使得在較不豐沃的土地也可提煉出黃金。 
1.取出礦石爆炸成小顆粒,堆成像一座山。 
2.使用稀釋的氰化物用噴灑的方式將礦石堆浸透。黃金成分會被氰化物分解成液態流出再淬取提煉成黃金。 

這些浸透氰化物的土已經沒有用了,廢料如何解決,廢料去哪兒了?一個案例是1995年在蓋亞那(Guyana,是南美洲東北部的共和國)有超過79萬加侖浸透氰化物的廢料被仍進提供該國重要水源的支流裡。

即或他們會用大量的泥土與石灰試圖覆蓋廢料減少與空氣及雨水的接觸,專家表示特別是在潮濕的地帶還是會釋放出污染物。要完全遏止氰化物的污染似乎非常困難,雖然非常非常稀釋的氰化物是可以在陽光下分解掉,但也有研究顯示氰化物會轉變成其他有毒物並且會殘留,特別是在寒冷地帶。 

利益與貧窮
除了美國西部、澳洲西部等較開發的國家,其他蘊藏豐富礦區是座落在較貧窮的國家。經由World Bank,世界銀行的引導(世界銀行(簡稱「世銀」)是於二次大戰後的國際組織,成立於1944年。它當時的首要任務是重建大戰後的歐洲,重整及穩定國際經濟秩序,並通過較長期的貸款促進各國生產事宜,並協助貧窮國家發展。世界銀行由177個成員國各自按其在全球經濟活動中的比重注資入,美國和日本均是大「股東」,注資額決定各國的決策權。)使得採礦公司有機會進入這些地區。相信採礦可以協助這些盆窮國家的經濟、增加工作機會、刺激經濟繁榮等,但真是達到目的了嗎?有人的地方就有貪污破壞嘍。一位在瓜地馬拉的主教就說他不能理解為何世銀要借給一間已經非常有錢的公司4千5百萬採礦,而不直接給人民呢?說要提供工作機會卻只有450個名額,但超過8千人必須離開家園。種種不合理的狀況所付上社會與環境的代價太高了吧!那些地方的後代子孫會面對什麼樣長遠家園、健康及生態的傷害呢? 

所求無度
 80%的金子是用在珠寶飾品。像是在印度、中國等亞洲國家對黃金有文化、習俗、宗教、歷史上的情懷。以結婚習俗為例好像都一定要有從耳環、項鍊、戒指及手鍊的套件才算是結婚。 美國是世界第二大黃金的消費者,儲存黃金的量是世界第一。黃金的價格不單單由供需決定,而受市場心理影響。焦慮的投資者在貨幣貶值、政經不穩定時就會買黃金。這是黃金價格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對採礦者而言,價格就是一切。 

休息一下...to be continue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nezero 的頭像
    onezero

    BLooM WHeRe I aM PLaNTeD @ OneZero

    onezer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